中外集邮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4|回复: 0

晚清兴起的宜昌邮政

[复制链接]

0

主题

4300

帖子

1万

积分

贵宾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4277
发表于 2008-6-27 08: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清末,中国近代邮政的建立,是中国通信史上一项重大变革。它取代了千百年来传统的驿站和近代兴起的民办信局,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府和人民群众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宜昌邮政通信是我国近代邮政早期建立的地区之一。随着交通发展和社会各界的需求,邮政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扩大,除函件外,逐步增加了包裹、汇兑、储金、快递以及保价、航空、代收货物等业务,为宜昌地区的市场繁荣、促进物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近百年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邮权初由外国人把持,因此,我国邮政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过程。
                                 从“客邮”到海关邮政
        “客邮”是鸦片战争后1861年到1922年间,外国在华设立邮局的通称。宜昌“客邮”最早始于1903年。这些所谓“客邮”没有任何条约依据,也没有取得清政府的允许,随意在各通商口岸甚至边疆重镇开设邮局。最早的一家“客邮”是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开设的“大英书信馆”,继而法、美、日、德纷起效尤。外国邮局不但收寄本国侨民的信函,而且还揽收华人邮件。更有甚者,他们竟利用“客邮”收集情报,进行走私、偷漏关税和投机倒把贩毒活动。“客邮”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
      宜昌地理位置优越,商贸繁荣,帝国主义列强早已窥伺宜昌的战略地位。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使宜昌沦为商埠,各国“客邮”随之纷至沓来。1903年2月,德国驻宜昌领事馆于馆内开设邮局,处理德奥侨民的邮件。1906年6月,重庆的法国邮局委派普兰特为宜昌邮政代办,负责交换邮件。日本虽未在宜昌设局,但变相利用日清公司暗地受理邮件,然后用日本轮船运往沙市。此外,沙市的日本邮局局长每月还专程来宜昌一趟,揽收信函、汇款、包裹。“客邮”的侵略行径,严重影响了宜昌邮政创办初期的业务经营,致使财务收支连年亏损,入不敷出。收支比例系数一般在百分之二百至三百之间,故不得不依靠上级拨款补贴。至于房屋扩建更是无款可筹,宜昌辖区局房全部租自民间。据1913年宜昌所辖10个局的用房情况统计,除宜昌局本身租赁英商隆茂洋行房屋有四千六百八十平方尺外,其余各县邮局最多不过一千多平方尺,甚至还有几百平方尺的,窄狭的营业办公地点,其惨淡经营可见一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其在华邮局亦随之宣告结束。其他各国,由于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并多次在万国邮联提出抗议,最终于1922年全部关闭各国在华邮局,宜昌“客邮”亦于此时寿终正寝。
      海关办邮政起始于鸦片战争后。1863年英人赫德被委派为中国海关总税务司,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大权。宜昌地处川鄂咽喉,地势险要,帝国主义魔掌早就伸到了宜昌。1877年4月宜昌便建立了海关,由英人狄妥玛任税务司。1883年3月,宜昌海关邮局开业。说到海关邮局,需要追溯到清咸丰八年(1858年)。当年,英法联军侵入大沽口,占领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在中英条约中有一项规定:“大英钦差大臣并各随员等,皆可任便往来,收发文件……送文专差同大清驿站差使一律保安照料……”这样,清政府便负有保护英国(以后又扩充到其他国家)的公使及其随员所派的邮差在中国境内自由往来的责任。后因各国自设专差不便,就由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通过驿站代收代寄各国邮件。
      但由于当时广大农民起义不断,特别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兴起,使清廷为洋人传邮多有不便,甚至危险。清同治五年(1866年),总理衙门便委派海关总税务司英人赫德代管各国邮政。赫德趁势夺取中国邮政大权,遂于同年在海关总税务司署内,设置邮务办事处,兼办邮政。后来还取了一个十足洋化的名字,叫做“海关拔驷达”(POST)(即英语“邮局”的译音),这便是海关邮政的开始。海关邮政建立后,将原海关内所设书信馆一律改称邮政局,并逐步向内地及沿江一带扩展。宜昌海关邮局便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台的。
      海关办邮政,因没有奉到清朝皇帝的正式命令,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为了获得更大权力,赫德奏请清帝降旨,批准他在各商埠创办正式官局。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总理衙门根据赫德的要求,奏请清帝正式开办大清邮政。北京设邮政总署,由总税务司赫德兼任总邮政司,赫德如愿以偿的掌握了中国的邮政大权。接着,便以海关管辖区域为依据,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在全国划分35个邮界,6个副邮界。宜昌邮界于1897年2月成立,将原海关邮局改称宜昌大清邮界总局,这便是宜昌创办邮政之开始。从此经历大清邮政和中华邮政两个阶段,历时52年,直到1949年宜昌解放。
                                 脱离海关后的宜昌邮政
       宜昌邮政建立之初,仍属海关管辖。宜昌邮界总局设在滨江路海关内办公,由宜昌海关税务司美国人伍德罗夫兼任宜昌邮界总办。
       1911年5月,清政府为了欺骗人民,宣布《预备立宪》,决定将海关兼办的“大清邮政”改属邮传部管辖。邮政总局局长虽由邮传部任命,但邮政实权仍操在外国人手里,即使地方邮政亦是如此。宜昌从1897年2月成立邮界总局,到1927年3月,三十年间,历任总办(局长)共26人,全是外国人。他们利用手中的特权奴役中国员工。他们称下级邮务人员为信差、听差、苦力、局役、车夫等羞辱性的名字,随意使唤;而洋人则被呼为“老爷”、“大人”。工资也悬殊得惊人。洋人邮务长月薪银洋八百元,而中下级员工月薪不过十几、二十元,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有时还得通宵加班。
       1926年10月-12月,北伐军攻克武汉、宜昌,在反帝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的大好形势下,宜昌邮政工人组建工会,奋起抗争,提出改善低职邮工的待遇,同工同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增发工资等要求。在内外压力之下,最后一任英人局长鲍威尔,不得不满足邮工的合理要求,并于1927年3月灰溜溜地离开了宜昌。同年10月,邮政总局任命李进禄为宜昌一等邮局局长,从而结束了洋人的统治。
      宜昌海关办邮政历时15年。1912年6月邮局迁出海关后,因无局房,故不得不租赁海关上首英商隆茂洋行新修建的楼房一栋办公和营业。新址与海关仅一巷之隔,久而久之,人称该巷为邮局巷。1938年褔绥路邮局大楼落成,宜昌邮局才有了自己的房屋。邮局租赁隆茂洋行楼房26年,月租金关银200两,历年付出租金累计达62400两。
                               宜昌邮政在曲折中发展
      宜昌邮政的机构设置及演变,前后经历三次邮界划分。1897年第一次划分邮界,宜昌设邮界总局,辖万县副邮界(设副总局),根据当时交通状况,万县副邮界分管川东及鄂西的施南(即恩施)、鹤峰等州县,负责该地区邮政网络建设与业务经营。邮政创建伊始,通信建设缓慢,至1905年,除宜昌万县两邮局外,9年之中只发展邮政代办所6个。1907年,夔府、施南两代办所升为邮局,代办所总数亦增至25个,其中属宜昌总局管辖的12个,属万县副总局管辖的13个。1910年第二次划分邮界,改以行政区域为依据,将全国划分49个区,其中邮界16个,副邮界33个,宜昌定为副邮界,改称邮政分局,隶属湖广邮界,将所属万县及川东邮局、所划归四川邮界管辖,宜昌只负责鄂西一带的邮务管理工作。此次调整邮界前后,正值民国初建,川汉铁路动工,交通发展,商旅繁荣,邮政业务亦随之大增。宜昌辖区内,1908年前仅有宜昌、施南两处邮局,1910年增至9处;邮政代办所亦由1908年前的13个增加到1910年的46个。1913年第三次划分邮界,基本上达到以各行政省为一邮区,各省省会所在地设邮务管理局。邮区下设一、二、三等邮局。邮区通过三次划分与调整,至此基本定型。湖北邮区设三个一等邮局,在一等邮局中又分甲、乙两级,宜昌为一等甲级邮局,沙市、武昌为一等乙级邮局。
       随着三次邮界划分,邮政网络建设亦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发展。1897年7月,宜昌邮界开辟一条宜昌至重庆的步班邮路,线沿长江北岸,经归州、巴东、巫山、夔府、万县至重庆,全程1810里。鉴于这条邮路峭壁陡崖、十分艰险,邮运人员不得不翻山越岭,涉水绕道,倍尝艰辛。经多年勘测,于1911年5月将入川邮路由江北改为江南,沿宜施大道,经建始、代溪至夔府,再沿长江北岸至万县,全程1050里。改道后的邮路,不但减轻了邮运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缩短了邮程,加快了邮件的传递速度。1910年11月,开辟宜昌至孝感日夜兼程步班邮路,与入川邮路同步运行,根据火车运行时刻安排班次,上联北京,下接汉口,加快了京、汉、沪与四川等地区的邮运联系。
       清末和民国初年,宜昌上至重庆,下至武汉、上海以及宜昌沙市之间,除官办轮船招商局经营轮运业务外,还有多家民营公司轮船以及外国的商船、炮艇等,皆可载运邮件;特别是民生公司的创办,长江轮运规模大为改观,邮运亦随之改善。为加快邮件传递,1932年2月将入川邮件全部由陆运改为轮运,同时将宜万邮路调整为宜昌至恩施步班邮路,作为省内邮运干线。1936年2月及5月,宜昌邮局配置钢质趸船及“鸿达”邮轮各一艘,用以存放和转运邮件。至此,上下水来往轮船邮件,可以快装快卸,大大加快了经转邮件的速度。
       1929年10月,宜昌邮局开始办理航空邮件业务,是通过水陆联运后再转航空的。1931年3月,宜昌航空站正式通航运邮,航线由沪汉线延伸至宜昌,10月又由宜昌延伸至重庆。
      值得一提的是,川鄂邮运演变不仅有步班轮运,最初还辟有宜昌至万县的邮划班。1905年有5只邮划行驶,1909年增至55只,是邮划运邮的鼎盛时期。随着川江轮运的改善,邮划班日渐式微,到1934年仅有一只邮划行驶巴东,但不久便被撤销。
     1940年6月,宜昌沦陷,宜昌一等邮局迁至巴东待命,沦陷区仅设临时邮局维持一般通信。直到1945年9月,日寇投降,始恢复一等邮局局务。然而,面对被日军严重破坏的宜昌城,邮政业务百废待举,一切处于恢复状态,故不及战前水平。新中国的建立,宜昌邮政才真正迎来了大发展的人民邮政新时代。


[ 本帖最后由 石牌人 于 2008-6-27 09:00 编辑 ]
集邮博客
http://xtrblgc.blog.163.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外集邮论坛 ( 粤ICP备06082285号 )

GMT+8, 2024-5-5 17:46 , Processed in 0.2283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