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34>正确认识专题集邮的珍罕性 <STRONG><FONT face=宋体 color=#800080>骆庆明</FONT></STRONG></TD></TR>
<TR>
<TD align=middle width="100%" height=24><!--mstheme--></TD></TR>
<TR>
<TD width="100%" height=598><FONT face=宋体>
<><FONT size=2> 在专题邮集中,珍罕性占20分,由此可见,珍罕性在一部专题邮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选题相似的时候,不少评审员更看重的是邮品的珍罕性,而忽视了邮集的思路、创新。甚至有人认为,5万元以下很难参加国家级邮展,5-10万是镀金奖及以下的层次,10-20万是镀金奖和大镀金奖,拿金奖就要在此之上,仿佛集邮展览变成了金钱的较量,过高的门槛使许多专题集邮者面对邮展望而却步,这将不利于我国专题集邮事业的发展。<br> 目前,人们对专题集邮珍罕性的认识有几个误区:<br> 1. 邮品越珍罕,邮集水平越高。有些人过分强调了珍罕性的重要,一部邮集能否取得好的成绩往往取决于邮品的质量。邮集的珍罕性占20分,一部十多万元的邮集可能拿到十七、八分,一部五、六万的邮集也不会少于十一、二分,也就是说其差距是五分左右。而在其它方面还有80分,只要在其它方面做得更好,完全可以缩小差距,甚至可超越价值高的邮集。在首届全国老年人邮展上,某部邮集以其珍罕的邮品取得了金奖。这一结果却受到越来越多集邮者的质疑,因为这部邮集所选用的邮品并不切题、邮集的纲要存在着不少不足之处。作为专题集邮者不应该片面看重珍罕性,而还要注意专业知识、集邮知识的积累。作为评审员更应该客观细致地评价每部作品,使评审结果公正、合理。<br> 2. 邮品越贵越珍罕。人们习惯使用价格来衡量邮品地珍罕性,数千元以上的邮品才是珍罕,几元、几十元一件的就不是珍罕的邮品。一枚1000多元的金猴却不能说珍罕,因为只要有钱,无论到哪个邮市都能买到。有些数十年前的邮资机戳、宣传戳虽然只要数十元,但其收集的难度却远高于猴票。邮集的珍罕性固然要体现在邮品的价格上,更要体现在收集的难度上,这才能使集邮者保持不断去寻觅、去追求的乐趣。<br> 3. 年代越久远越珍罕。专题邮集中使用大量1900年以前的邮品,使整部邮集的外观充满了古朴、沧桑,人们包括评审员会对此产生好感。一般说来,年代越久,随着时间的流逝,能流传下来的邮品就会越来越少,如中国的大龙邮票、红印花加盖票等,这些能称为珍罕的邮品。但有些外国早期的邮资封片,发行量巨大,留存下来的数量也很多,国外只要花几美元就很容易买到,而到了国内,被哄抬到数百元甚至更高,这些邮品不一定就是珍罕。<br> 4. 不管题材是什么,珍罕性的要求没有区别。自黑便士发行以来,世界上,已发行了数十万种邮票,假如包括邮戳、邮资封片等,更是数不胜数。但早期珍罕的邮品往往集中在动植物、雕塑、建筑物、国家元首等,近期的邮品才多种多样。所以,不应该用同一种标准来衡量珍罕性。举例说,《声音》的收集难度要远高于《雕塑》,因现存《雕塑》的珍罕邮品非常多,其选择的空间就远多于《声音》,而《声音》的邮品往往要经过苦苦寻觅,才能得到,尽管《声音》可能只花三四万元,但其收集难度不见得比十多万元的雕塑低。珍罕性应该与收集难度成正比。<br> 珍罕性虽然重要,但它不是影响邮集取得高分的唯一因素,珍罕性以外,还有80分等待我们去争取,我希望广大集邮爱好者不要紧盯着珍罕性,而应该全面地改进,努力取得好的成绩。</FONT><!--mstheme--></FONT></P></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0 下午 05:31:4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