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集邮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96|回复: 0

【96181353散文】 我执著,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

[复制链接]

0

主题

83

回帖

8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28
发表于 2009-4-16 12:0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执著,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


                                       
囗李锦林


        自从去年9月7日晚7时,上海BSTV电视节目《周日播报》播出对我馆的报导以来,集邮界的宣传也不断:先是第12期《集邮博览》以两个整页的篇幅,刊登罗桃红《李锦林和他的集邮文献收藏馆》;继而,12月23日《中国集邮报》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发表邵丽芬《李锦林:盛世创办收藏馆》。短短一个月里,我受到全国集邮联会刊、会报如此大张旗鼓的宣传,实在是喜出望外。这一切,催我扬鞭跃马,奋蹄疾进。
        时近岁尾,全国集邮联副会长王新中又将其大作《集邮文献收藏第一馆主李锦林先生》选入已出版的大著《邮缘一一我的集邮人生(六)》一书中;全国集邮联会士林衡夫对我创办的收藏馆,也曾作过如此评价:“我很感佩李锦林在集邮界领先办起了集邮文献收藏馆”。 新闻媒体的宣传,邮坛师友的首肯,充分证明了当初我选择的“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条路是走对了。那么,我怎么会把目光投向办藏馆?
        那是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鲁迅研究专家、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孙用应《集邮》编辑部之特约,不时地为“文革”前的《集邮》杂志撰文、写诗。从集邮“复苏”起,我一直致力于集邮写作,便是受我岳外公孙用的影响。迄今,我已在海内外邮刊上发表了上千篇邮文,代表作有刊载在1996年《集邮报》上的长文《东方明珠一一上海浦东一一写在〈上海浦东〉邮票即将发行之际》、《宝鼎,面对世纪集邮之门》等。前者刊于《集邮报》总第518期一、三版,反映了邮票上的开发开放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的重大决策;后者刊于《集邮报》总第484期二版,展示了邮票上的图案采用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核心的江泽民同志向联合国赠送的世纪宝鼎。邮文曾先后十余次获得上海乃至全国大奖,《集邮报》更成为我习作的“基地”。我还受聘成为《集邮报》特约记者,所发文章不乏整版的篇幅。
        可颇为有趣的是,我的“处女作”竟是一篇总共只有60个字的简讯稿。这期由已故集邮家傅德霖编于1984年10月的《虹口集邮》样报,便成为我珍藏的第一份集邮文献。后来,随着拙文不断发表,各地寄来的样报也越来越多。我发现小小的邮票却容纳了大千世界,每一本邮学书刊也在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信息之窗。1988年2月,当我读到郭润康在全国集邮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所作的《笔耕邮田廿五春》经验介绍后,更坚定了我走文献收藏之路。我决心以郭老为榜样,笔耕邮田、收藏邮刊一辈子。从此,便从无意识珍藏样报样刊转为全面、系统地收集集邮文献。可收集之初就遇到了难题,因为邮刊不象邮票,过了这家村,还有那个店。不集者,视其为废纸;欲藏者,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于是,我请求全国集邮家、邮学家和邮刊编辑帮助,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经过多年的不懈的努力,我的藏品已洋洋大观。
        藏以致用是我文献集邮的目的。用,不但为自己可以从中吸取养料,还应为集邮文化的发扬光大作出一份贡献。所以,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又萌发了建馆的想法。上海素有收藏“半壁江山”之誉。既然有这个馆、那个室的,作为共产党员的我,为何不能创办个集邮文献收藏馆,为广大集邮者无偿服务?于是,我取出自己多年来积蓄的稿酬,与弟妹们凑足了数万元钱,在上海新客站北广场附近的中兴路上合资翻建了一幢三层楼房,具备了接待来宾的条件。1993年3月26日,是我42周岁生日。我决定将这一天定为藏馆成立日,并宣布藏馆宗旨为:藏而不秘,藏以致用;以刊会友,以文会友。
        ’93中国邮政贺年有奖明信片“惠山泥人”图案摄影者、无锡市著名摄影家徐敏生,是第一个自费专程来我馆参观的外地客人。他将镜头对准了我馆藏的集邮文献,并欣然写下了他的观感“邮趣邮乐”书法条幅;安徽的杨幼才,来信要我为他复印3份大作文稿,我不仅照办,还附去了复印的发票和余款;北京的翁童、沈阳的朱致林等人,荣获“亚都杯”集邮知识大奖赛三等奖,其中有两道疑难题,是从我馆藏资料中找到答案的;首届东亚运动会开幕前夕,我还收到不少汇款,要我代购邮品,代请邮票设计师签名。这些原本不属于本藏馆的服务项目,我也尽力予以满足。办馆自然更多的是交换邮刊,我总是有来有去。我办藏馆没有任何单位资助最起码的办公经费。邮友上门参观,不但要递烟、泡茶,而且要赔时间、贴精力;回复邮友雪片似的来信,更是完全自掏腰包;每月的电费超支,换来的却是本可有可观稿费收入的一屁股文债。同时,我更要凭自己对集邮文献的强烈爱好,去冲破来自各方面的束缚与阻力。
        有人对我办藏馆不理解,认为我“傻”。也难怪,在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潮中,不少文人雅士纷纷下海赚大钱,可我却甘作这赔本的“经营”。是全国集邮联会刊《中国集邮》总第71期上的一则编者按语,给我指明了方向,更坚定了我办下去的信心。按语说:“今年3月,上海李锦林先生办起了‘集邮文献收藏馆’。《中国集邮报》和《集邮报》等家报纸发了消息。李锦林先生个人办藏馆、免费向社会开放,意义十分深远……”我想, 针对当时我国集邮界的普遍趋向是重集邮票、轻藏邮刊,为了引导广大集邮者对集邮文献的投资,为了推进集邮文献的收藏、保护和研究,牺牲一点业余时间和个人精力是值得的。
        正是在“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一信念下,开馆15年来,李锦林馆对海内外集邮文献进行了广泛征集、整理、保管、研究和提高利用。它面向集邮界一切领域,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文献档案资源,馆藏丰富、门类众多。目前藏有早期、当代、国内外的集邮书籍、报刊、目录、图鉴、拍卖单等数万册(期);邮人、名家、设计师的集邮书札、墨宝、传略、地址、人物照等上万份(帧)。
        正是在“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一信念下,开馆15年来,我馆积极开发利用各种集邮文献资料近11万册(期),为各地集邮者无偿服务2万2千多人次。同时,接受各地邮友上门参观交流、阅览藏书,人次早已突破1000大关了。其中,既有港澳台同胞,也有外国友人。我家的小小藏馆门,就是在改革大潮与国门开放的年代里逐渐打开的。我同来我家的座上客愉快地侃邮,大可不必担心“文革”中那 “里通外国”的可怕罪名,或因“海外关系”尤其是“台湾关系”而带来的麻烦。
        正是在“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一信念下,开馆15年来,我馆经历了从 “危棚简屋”到“砖瓦楼房”这样二部曲的翻建,继而经历了居住面积由22平方米到100多平方米的第三部曲的巨变。如今,藏馆已从上海的闸北中兴路迁入宝山泰和西路。新馆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环境优雅,敞亮舒适,办公便利。新馆还拥有会议室、小仓库、以及会标、铜牌、电脑等办馆硬件基础。在迁馆过程中,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广东东莞联发家具公司上海分公司郑生有总经理还无偿为新馆提供了一套价值1.5万元的高档办公家具。
        正是在“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一信念下,开馆15年来,李锦林馆还……由于全国集邮联会刊、会报已作详尽报道,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如今,看到我国的文献集邮的蓬勃发展,各地文献藏馆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光有“就是要办集邮文献收藏馆”这一信念不行,还要有盛世大背景。所谓“盛世兴收藏”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没有“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就没有集邮的“复苏”;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邓小平时代”的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


(字数:2870)                                                            2008-12-25



(本文在由“941集邮网”主办的首届“就是要集邮”征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随着上海市政动迁,闸北区“中兴路1857弄52号甲”

的老馆门牌和信箱已成为“文物”而珍藏于我新馆。
A010门牌和信箱已于09.4.9取下入新馆收藏.jpg- 2.jpg    


现为香港某报驻京摄影家徐敏生摄于1993年3月26日开馆首日
1993.3.26摄于老宅卧室一,时年42周岁,后面写字台上的玻璃多宝架全系我设计、制作.jpg- 2.jpg

  
新馆外景之一(南面)
李馆外景之一(南面).jpg- 2.jpg


新馆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参观者

图为台湾文献集邮家王怀璞夫妇来访
台北王怀璞(右)、武祥敏夫妇08。10。12第二次来新居访.jpg- 2.jpg

[ 本帖最后由 钟鼎文 于 2009-6-25 20:55 编辑 ]
李锦林集邮文献收藏馆
邮编:201906  
馆址:上海泰和西路3463-63-601信箱      
手机:13661768401  
电子邮箱: ljl521921321@163.com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lijinlin51032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外集邮论坛 ( 粤ICP备06082285号 )

GMT+8, 2024-11-26 17:06 , Processed in 0.0484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