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6-6-22 22:07:27
|
显示全部楼层
<TABLE fixed; WORD-BREAK: break-all" width="90%" border=0>
<TR>
<TD 9pt; LINE-HEIGHT: 12pt" width="100%"><IMG src="http://www.zhuanti.net/ztbbs/face/face1.gif" border=0> <B></B><BR>2004年9月8日 总31期 系列之二
<br>
<p>
<>不断创新的齐鲁 快乐集邮网<BR> 齐鲁邮学会是由山东一批集邮爱好者自发成立的民间集邮组织,最早成立于1998年10月.2003年8月 20日齐鲁学会网站“快乐集邮网”<IMG src="http://www.zhuanti.net/ztbbs/pic/url.gif"><a href="http://www.kljiyou.com/" target="_blank" ><FONT color=#000000>http://www.kljiyou.com</FONT></A></P>
<p>
<>于2003年8月20日试运行,同年10月3日正式开通并2004年6月16日进行了一次较大论坛升级改版,改版后的网站集快捷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成为集邮爱好者们又一乐园。<BR> “快乐集邮网”,顾名思义,它是倡导在集邮增知的基础上快乐集邮,体现"以人为本、快乐至上"的建站思想,一方面,它是齐鲁邮学会对外宣传的窗口和阵地,为会员搭建一个学习讨论会内事务、邮学知识和休闲娱乐的网络家园;另一方面,它还是一条联系广大集邮者和齐鲁的纽带。<BR> 网站社区下设前大厅、中央大厅等7个区域:前大厅为网站建设及协会相关事务,其中"齐鲁风采展览室"为协会会员成果及主要邮事活动风采展示区;"中央大厅(邮品欣赏与集邮研究)是社区主要功能区,开设"明湖赏荷亭"(邮品欣赏)、"泰山剑道馆"(集邮学术研究、探讨)、"组集探讨研究院"、"极限集邮厅、"自动化集邮沙龙"、"戳品大观园"几个主要版面;后中央大厅其性质是邮品交流和非邮品交流,包含求购、换让、销售、拍卖,开设有"齐鲁邮品拍卖行"、"邮海觅踪楼"(会员各类邮品换让与交易)、 "文献交流室" 、"邮品代办超市" 、"异类藏情区"(集邮品以外的各类藏品区)等版面;快乐休闲大厅是邮友间情感交流的最佳去处,也是社区人气较旺的地方,下设"方寸快活林"、"邮苑信笔馆"、" 快乐阳光下"、 "网友收发室"等栏目;后大厅(秘密花园) 『 会刊编务区 』斑竹交流室等 为社区的管理区;另外随着快乐网的影响扩大,今年7月13日、14日,"邮缘联谊会"、"文献集邮研究会"(江苏)相继落户快乐集邮网,在专门为他们开辟的"聚义厅",现在有『邮缘会馆 』 『 文献集邮研究会会馆 』 『 中国青年集邮研究会(筹) 』三个邮协会组织专区。<BR> “快乐集邮网”经过近一年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的集邮网站之一,其特点是:人情味浓,人气强劲,点击率高,目前点击率已逾320万次,日均点击率超过15000次。齐鲁快乐网正以它较强的亲和力吸引国内不少专家和加拿大、台湾、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网友的热情参与。论坛还常举办一些的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活动,如"快乐集邮杯邮文大赛"、"有奖猜邮谜"、"六.一"的"《一切为了孩子》集邮知识网上有奖竞赛"、“我制作的实寄封片”有奖竞赛、“网络与文献集邮”征文、“快乐之星”、“优秀版主”评选等活动中吸引不少网友积极参与,也引起较大共鸣,网站在线人数也连创新高。<BR>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集邮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众多快乐人的呵护下,"快乐集邮网"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从齐鲁大地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P></TD></TR></TABLE>
< 12pt; WORD-BREAK: break-all?>总31期实际上是介绍齐鲁集邮研究会的增刊,同期2-4版刊登了有关集邮文献热讨论的帖子的编辑、汇总
<p>
<p>
<P 12pt; WORD-BREAK: break-all? MARGIN-BOTTOM:>郑军:<BR> 我在年初曾写了一篇谈“文献集邮热”的文章(见下),最近又读到了一些邮友写的同类文章,大家不约而同的对文献集邮热表示出了一些担忧。<BR> 现在收集集邮文献的邮友中,大多数是近几年才开始真正的文献收集的,因为种种原因,普遍存在着一些收集上的误区,比如定向的不明确,贪多求全,只收集不研究等,这样的文献收集所形成的“热”由于基础的不牢固,是很容易消退的。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热”的成因,找出问题,让这个“文献集邮热”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BR>原文:(刊登于<<中华集邮文献>>总第三期)<BR> <BR> 对"集邮文献热"的思考<BR> 郑军<BR> 中国的收藏界有个通病,就是容易"热",一热了,大抵没有什么好结果.这几年来集邮文献收藏如火如荼,谈"热"的文章屡见报端,笔者不免有些心惊肉跳,想泼一盆冷水降降温.<BR> 集邮文献是进行邮学研究的工具,纵观邮识深厚者,哪个不是邮书满柜?收藏文献,最基本的目的,就是要看,要用,要提高自己的邮识.<BR> 集邮文献浩如烟海,每一份都保存着一份邮史,保存整理发掘它,都无疑为今后的邮学研究提供佐证.以收藏为主,使用为辅的收集方法,也是值得提倡的。<BR> 收集集邮文献的方法还有很多, 笔者认为,衡量其收集有无价值,只有两个标准:一是"使用",二是"研究".<BR> 集邮文献收藏而不用,不去探究他的真正价值,无异于叶公好龙,这样的收藏毫无价值,换成一堆白纸,可能作用更大些.这样的收藏往往还有着人无我有,看人笑话的心态,此类收藏者虽然很少,但起的反作用却很明显。一些好的集邮文献因此沉淀,不能在邮友之间交流,发挥邮学研究的作用,所以文献收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用".<BR> 集邮文献良莠不齐,无论官方还是民间,都是如此.而研究的目的就是考证,分析,修改,完善集邮文献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使集邮文献的历史特征,发展轨迹得以明晰,优劣之处得以了解,提高完善质量水平得以体现.<BR> 现在"集邮文献热"跟风者不在少数,加上媒体的造势,俨然一片繁荣景象!这一盆冷水的作用微乎其微,笔者只是希望真正的集邮文献收藏者因此有所警醒,不为"热"所为,切切实实地为集邮文献收藏作些有益的事!<BR>王建平(论坛斑竹、QL集邮文献网馆主):<BR> 定向不明确”不能这样说吧?!在与我接触的许多文献爱好者中,都有各自的收藏目标,大致有:1、收集省级会刊;2、收集创刊号(试、增、停);3、仅收集所在省或地区出版的邮报书刊;4、老邮刊;5、杂志型邮刊;6、邮史类文献;7、对自己集邮有帮助的文献等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BR> “贪多求全”无可指责,只要经济实力许可,贪多求全又何不可?我对新中国出版的集邮图书就是一个贪多求全的人。我希望能出现更多“贪多求全”的文献爱好者。“只收集不研究”之说值得商榷。目前我国一些公开与民间的邮报刊中,刊登许多有关研究集邮文献的文章,许多邮报刊都十分重视文献集邮或集邮文献的收藏研究类文章,辟专版设专栏,刊出了许多有份量的文章,如果你长期全年订阅了公开出版的“二报四刊”,就会发现这方面的文章有增无减。<BR>郑军: <BR> 这里所说的定向收集,并不是王版描述的这样简单,很多收集文献的邮友,是为收集而收集,并没有什么目的性,大家怎样我也怎样。表面看来虽然是专门收集某一类文献,但实际上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王版自己收藏邮书,不仅运用书上的知识,也考证书籍的版本,印次等,这样的定向收集现在有多少人想到去做?<BR>贪多求全我不反对,你我在书刊方面都是这样收集的,但不能成为榜样,毕竟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是大多数。利用有限的资金,收集自己最需要的文献,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BR> 我也知道有关文献的文章现在越来越多,但您也应该看到,除了少数文章外,很多有关文章还缺乏深度,泛泛而谈,对于文献的考证、研究、评论不够。<BR> 我之愿望,是有更多的邮友能够真正的深入研究集邮文献,那样的热才是真热。<BR> 借用一句广告词:大家好才是真的好!<BR>罗琳(特邀佳宾、上海集邮编辑) :<BR> 同感,集邮文献是因集邮活动而产生的,是对集邮活动,包括收集,研究等的记录,再反过来为集邮活动所服务,不存在为集文献而集文献的,应该是因为搞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收集研究而需要文献,从而也在收藏着有关方面的文献,包括基础方面的集邮文献,也包括自己所专注领域的文献.正所谓:因用而藏,藏以致用,楼主所发出的担忧之语,是客观存在的,应该引起大家的冷静反思<BR> 文献的收藏也像收集邮品一样,有个随着历史留存与保留的问题,好的恒久好,差的,尤其是历经时间洗涤无太大价值的东西终究要被抛弃,因此,办好刊,以及对文献为使用而研究其价值与重要地位这两方面是统一的,两者相辅相成.那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值保值。比如有关每年国内内地文献的综述都只停留在有关书刊本身的罗列上,什么"集邮文献年"等,缺乏真正书评意义上的评价,这样的综述对集邮文献编辑出版并不能起到促进作用,请问此"集邮文献年"仅仅是出得多了,好坏如何呢,存在什么趋势,有利还是有弊?不能为感情只褒,不贬<BR>jing: <BR> 对于集邮者来说,收集文献因以学习邮识为主。买书就是为了看书。不看的书买来干什么。可现在文献集邮一热,就有不少人买书是为了藏书而买书。同样有不少写书的也是以卖书或出名而写书,出书。所以现在的文献集邮的热的虚火。等到了买书是为了用书而买书。出书是为了提高邮识而出书时。才是真正的文献热了。<BR>孟庆勇(齐鲁集邮主编) :<BR> 集邮文献热现象不是孤立的,有它产生的必然性,探讨并对文献热现象中存在的“误区”正确分析、认识,加以引导,是当前应该重视的。<BR> 笔者认为,集邮文献热缘起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这些年邮票市场持续低迷,一些邮友投资邮票不仅得不到必要回报,相反损失严重,而在一些拍卖活动中,集邮文献受到文献大众的追捧,许多早期文献价格扶摇直上,逾千过万者比比皆是,集邮不如集文献,这是普通集邮者转而收藏集邮文献的一个动机。二是集邮虽然是一种休闲式的文化活动,但要在休闲过程中“玩”出道道,需要加强集邮理论知识的学习,许多希望在集邮中有所成就的集邮者,就是看中了集邮文献的可利用价值,成为集邮文献迷的。<BR> 从动机上看,第一种情况比较糟,一旦集邮文献在市场遭遇冷落,这部分收藏者可能要悄然而退。其实文献热后必然会出现一段时间的冷落,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冷冷热热,热热冷冷,是正常现象,也应该正确看待,防患于未然,不可心浮气躁。<BR> 第二种情况才是集邮文献的真正出路所在,也只有最大限度发挥利用集邮文献,才可能谈得上集邮文献的保值增值。 所以楼主发这个帖子,还是有针对性的。在无锡和楼主见过一面,知道了郑军收藏文献下的工夫挺大。从藏以致用的角度上说,哪些有留存价值,哪些没有,是比较好确定的。<BR>曹风增(极限编辑) :<BR> 2001年9月,“2001年中华全国集邮展览”在南京国际展览中心隆重举办。三晋、京华、金陵、神州、楚天五个极限集邮研究会联合出版了彩色四封的《极限集邮特刊》(分别承接《极限集邮者》总第18期和《极限邮讯》总第126期)。这本特刊全面报道了在南京举办的此次国家邮展中参展的极限集邮展品的情况。这期特刊由金陵极限集邮研究会具体操办。后来,我又收集到一期特刊,却意外发现这是两个不同的版本。两刊的封面、页数几乎相同。不同的是,后者的第24页将周峰的《换一个角度看“极限”》拿掉,换成了“列宁诞生100周年”极限片图;第27页将《南京国展中心遭飞弹袭击——有惊无险》拿掉,换成了“匈牙利·解放烈士纪念碑”极限片图;第30页将陈森元的《以不同视角度看“大联合”》拿掉了,未补新稿。据悉,后一种《极限集邮特刊》印量很少,不会超过300本,当时都发到基层邮协去了。因此,收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这两种《极限集邮特刊》除了上述的明显区别外,在封面色彩、内页用纸上都还是有些区别的。不过,就某一单本而言,没有比较,这种区别是看不出来的。其实,笔者认为,拿掉《换一个角度看“极限”》和《以不同视角度看“大联合”》两篇文章,实在是没有多大必要。但正因为这么一拿,产生了不可多得的“好东西”,简直可以令人垂涎三尺。因为,作为一种收集目标,全套的《极限集邮者》是不能缺少这本“组外”的《极限集邮特刊》的!<BR> 老的邮刊有收集难度,新的邮刊同样也有收集难度!我是另类,对极限集邮的刊物感兴趣!<BR>郑军 :<BR> 曹先生的收集,实际上就应该算是定向,可以为己所用,这是正确的值得提倡的收集方法。<BR> 拿我和王版的收集方向来说,虽然比较广,但一是为了保存集邮史料,二是能从中研究,考证。这也是一种有目的性的收集。如果没有目的的收集,收藏文献的意义就不大了,也很难持久。<BR>西北集邮王钦君 : <BR> 收集邮刊就必须研究邮刊,必须定向,这方面王先生和曹先生是收藏专家。如果没有目的收集,时间久了,收藏文献的意义确实就不大了,我同意郑先生的意见。 <BR>JIANG:<BR> 对于集邮者来说,收集文献因以学习邮识为主。买书就是为了看书。不看的书买来干什么。可现在文献集邮一热,就有不少人买书是为了藏书而买书。同样有不少写书的也是以卖书或出名而写书,出书。所以现在的文献集邮的热的虚火。等到了买书是为了用书而买书。出书是为了提高邮识而出书时。才是真正的文献热了。<BR>罗琳:<BR> jing的话也很有道理.没想到在当前的邮坛,想这位兄弟,以及郑军这样年轻人面对一面倒的所谓集邮文献热,他们不但能保持这样的冷静,并有着见地性的反思,真难能可贵,邮坛幸甚! 集邮文献收藏而不用,不去探究他的真正价值,无异于叶公好龙,所以文献收藏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使用".<BR>阴法正( QL0052 、会长):<BR> 文献集邮热的后果是价格的剧高不下,无奈,收集范围越来越小,需要的文献还是买不起,只好陆续放弃了,目前只集山东省文献和邮会会刊资料。<BR>可以预见,随着邮会热的升温,邮会也越来越多,不知又该如何取舍?<BR>罗琳 :<BR> 我以为你的选择有意义,可以作为一个或一段时间内的主攻方向,而曹兄的文献兴趣所在正是他的集邮兴趣最浓之处,为极限集邮的宣传和研究劳苦功高,现在又在主持极限集邮刊物的编辑工作.我认为这是文献集邮因用而藏,藏以致用的一个案例. 无论是保存史料还是研究学问,都是藏以致用,值得提倡。文献集邮热是好事,这是我国集邮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如何健康的发展,我们作为文献收藏的“老同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发现问题,合理引导,才是根本,也是责无旁贷的。<BR>曹风增 :<BR> 别拿我说事啊,我可谈不上劳苦功高,只是鼓鼓呼呼而已!收和藏是相对的!不收集你看什么?有些文献等你要看时,可能已经收集不到或很难收集了!例如《极限集邮者》,虽说是2000年才创刊的,可是现在你要收集一套,恐怕很难很难了!除非有《极限集邮者》的连续订户肯让!<BR>福州的《榕城极限》也是如此。此刊出了50期,但11~20期特别难收集,原因是保存的余刊都被烧了,根本就没有了,50期就很难配齐还是要先收集!然后才谈的上研究和利用!我觉得,集邮的可收集对象很多,与其“广而不全”不如“窄而专”,当“杂家”不如当“专家”。集邮如此,文献收集也应该如此<BR>罗琳:<BR> 只有当“专家”才能集有所成!<BR>李季(优秀斑竹):<BR> 对于文献收集,我真的无所合适从,现在是泛泛而集,以后打算以杂志型和优秀民刊为主,各位友有什么好建议可以告诉我<BR>曹风增 <BR> 以杂志型和优秀民刊为主就很好!关键是要利用!要和自己的收集兴致一致!否则,就是一堆藏书!当然,藏书也有价值。既有收藏价值、史料价值,也会有经济价值!<BR>郑军:<BR> 建议:1、和自己的邮品收集有联系的集邮文献2、本地集邮文献,这算是保存地方集邮史料。3、有较高学术价值的集邮文献,这对提高本人邮识很有用处。4、其它兼集。不刻意追求。<BR>李寄:<BR> 是我兴趣太广了,呵呵,看什么都好,封片研究、邮缘、专题邮刊、等民刊我认为都不错,当然还有我们的齐鲁集邮<BR>曹风增:<BR> 兴趣广比兴趣窄好!可以多方涉猎,博采众长,更有意义!实际上,集邮的知识应该"杂"的,收集应该是"专"的,这就是集邮收集上的辩证法!许多东西是可以触类旁通的!<BR>曹风增:<BR> 文献集邮热是集邮者成熟的表现~文献越热,收集的集邮者越多,集邮的发展就更成熟、更理智、更有生命力!<BR>郑军:<BR> 一般来说,杂志型邮刊由于容量大,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有价值的文章,是值得收集的,我的观点是无论你收集文献的品种有多少,但至少应该有一个侧重,与你的某项收藏密切相关。这是你的重点。无论是保存史料还是研究学问,都是藏以致用,值得提倡。<BR>文献集邮热是好事,这是我国集邮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问题是如何健康的发展,我们作为文献收藏的“老同志”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发现问题,合理引导,才是根本,也是责无旁贷的。<BR>罗:<BR>问题是我们许多人都人微言轻,此责也只能旁代了<BR>郑军 :<BR>说得也是这个理,但如果大家都不做,岂不更糟!我只能说:从我做起。<BR>李天茂:<BR> 爱好集邮文献的普及与提高:<BR> 1.是我国集邮水平提高的一个方面;<BR> 2.是我国集邮爱好者,收藏与研究范围的充实与扩展。 <BR>浙江省建德 胡文甫 :<BR> 其实大多集邮者都收集了一些集邮文献,有些种类还比较齐全,但大部分是为了提高邮识自己学习所用,并非刻意收集,到最后这些集邮文选,除一小部分为集邮者收藏外,但大多数被当作废纸,进了收购站,特别是那些小报型又不定期的民间邮刊大多逃不了遭此厄运,文献集邮的兴起,有人收藏它们了,这应该是好事。邮刊主要作用是传播邮识,我想只要一份邮刊被阅读过或在邮友间传递过,就发挥了它的作用,至于是否收集这些邮刊那就看各人的兴趣和条件了,不可能大家都来集邮刊。这有如邮票,寄了信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集邮者有兴趣,收集它,但并不强求收信人都去集邮一样的道理。<BR>冷收到热,再从热收到冷,这才是真正的收藏者。<BR>CDH 陈东海 (社区区长)<BR> 收藏是手段,使用是目的,只收藏,不使用,人就变成了两脚书橱。<BR>郑军 :<BR> 是的,文献集邮热是集邮水平进步的重要表现。</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