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集邮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34|回复: 3

转载 T.2 杂技 邮票邮文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1952

帖子

74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03
发表于 2016-10-27 14: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2 杂技 邮票变造品发布时间:2015-01-11 13:31 有 39人访问

T.2 杂技

1974年1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发行一套《杂技》特种邮票,全套共6枚。志号为T.20全套邮票面值均为8分。齿孔1 1度。背面刷胶。邮票规格,(6-1)、( 6-2)、(6-5)、(6-6)均为27毫米×60毫米;(6-3)、(6-4)均为60毫米×27毫米。万维生设计。影写版。发行量均为1000万枚。北京邮票厂印制。

  这套邮票均采用深底色,既突出了杂技演员精彩的艺术造诣,又能够产生一种舞台的现场感觉,让人感到仿佛是坐在台下欣赏杂技表演似的。正是这种深底色,在这套邮票发行之后15年,集邮者朱经文以《T.2(6-6)发现变体票》为题,在1 989年第4期《集邮》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这枚变体票与正常票有以下不同:“①此票图案底色、志号、年号与常见票不同。常见票为褚(赭)色,此票为浅蓝色。②此变体票票面的颜色比正常票稍浅。伞的骨架线条比正常票要浅、少。③蹬伞者所穿的黑裙上比正常票多一个金色的花点。④变体票的图案中桌面颜色为灰白色;正常票为灰褐色。”更为奇怪的是,这枚信销“变体票”上销的是“1972”年邮戳。“这枚票是属漏色票、试印票、再版票还是伪造票,或是其他原因所造成,请同好鉴别。”

  此文刊出后不久,在同年出版的第6期《集邮》杂志上,刊出北京邮票厂质检科科长冯明举写的《谈T.2<杂技>变色票》文章。文章针对当年第4期《集邮》杂志所刊登的T.2(6-6)变体票,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也是权威的解释。文章称:“经我们用高倍放大镜仔细观察,它与正印票的区别表现为:①底色不一致,正印票为灰褐色,而此票是灰蓝色。②红色不一致,正印票红色色度较深且鲜艳。表现在红色衣服和伞上层次也较丰富。而此票红色较浅,色相发旧不鲜。③邮票图案上蹬伞者的围裙为黑色,正印票没有东西,而变体票上有一块白色。经观察,系纸张涂料层和油墨一并脱落,露出原纸的本色——白色,而非前文所猜测的金色。这枚与正印品不一致的邮票,从印刷角度鉴定,是北京邮票厂印刷的,不是其他印刷厂的仿制品……但不是正式发行的邮票……属于打样票。正印票在邮寄或在其他途径遇到较强酸、碱溶液或其他有机溶剂及强光、高温,颜色可能发生变化,但部分是色度变浅,变旧,不可能底色从灰褐色变成灰蓝色。”

  笔者当时读了北京邮票厂专家撰写的这篇文章后,也是坚信不疑的。但是对这篇文章的标题称《谈T.2<杂技>变色票》觉得有点“文不对题”。文内明明断定T.2(6-6)是“打样票”,应属“试色样票”,为何文章标题却称“变色票”。要知道,“样票”和“变色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打样票”是指邮票正在印制钱,为求更好的印刷效果,所打印的各种试印样票,如“试模样票”,“试色样票”等;“变色票”是正式印制好的邮票,其刷色因环境影响,如物理、化学或乍物等因素作用,而发生刷色起变化的现象,不同于印刷时油墨颜色异常所造成的印刷“错色票”-这大概是作脊一时疏漏造成的不应有的错误。

  到了2000年年底,笔者看到发表在《天津集邮》第6期上吴德伟撰写的《拨开T.2(6-6)错色变体票的迷雾》文章,并在封三上刊出他收集的T.2 (6-6)“错色变体”新票,与正票的对比彩色照片。吴文称这种与众不同的T.2 (6-6)为“试机样票”。原文这样写道:“这枚错色票是试机样票,但因故混进了成品中,由于质检人员疏忽朱被发现……”以此来阐明与北京邮票厂专家在见解上的不同。


  当初,笔者在读过北京邮票厂专家撰写的文章后,则认为T.2(6-6)是一种“错色票”,是打样时因油墨调色不准或用错了颜色所产生的错误,准确的称谓应为“错色错体票”,是“错体票”中的一种,也可简称“错体票”。因是打样时所产生的,也可称“错色样票”。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管理混乱,工人在打样时产生这样的人为错误,是完全可能的。与此同时,我观察自己的收藏品,也意外地发现在“文化大革命”中发行的编号票里,也有同T.2(6-6)柏似的“错色票”。如编66面值4分“青花凤首扁壶”邮票,其正常底色为赭色,笔者藏品中有一枚信销票其底色同吴德伟文中所说“豆绿色”是一样的。因此,笔者将这枚编66确认为同T.2(6-6)是一样的“错体票”。之后,还在《集邮》杂志上撰文介绍过,直到2005年初,笔者在《收藏》杂志上的连载文章《错体变体邮资票品的研究与真伪鉴定》时,对T.2(6-6)是“错色票”仍坚信不疑,还在文中作为一个典型例子来介绍。但是,随着笔者对邮资票品真伪鉴定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现这种被邮票厂专家和笔者误认为的“错色票”其实都是由正印票变造而成的;其刷色之所以与众不同,不是在印刷时用错了颜色,而是由于在印制好以后,其正常刷色在外界化学或物理因素作用下,产生了褪色变色现象。这是“变色”,不是“错色”!何以为证?笔者利用手里存有的一枚T.2(6-6)正常刷色票,上面盖有“1974.12”邮戳的信销票进行试验,在外界作用下,这枚刷有灰褐色底色的票,竟然变成了灰蓝色底色了。实践出真知!

  之后,笔者又找出编66“青花凤首扁壶”正色票进行试验,结果也出现了褪色变色现象随着外界条件作用的时间增长,其赭色底色先变为“豆绿色”,最后变为灰蓝色。


广西大新县桃城镇伦那路135号覃建辉  集实寄封片     邮编:532300

124

主题

1952

帖子

74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4: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色现象呢?笔者研究认为,这种灰褐色、赭色底色,是一种复合油墨,是采用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油墨调配而成,当其中的某种颜色不稳定时,受外界条件影响,就会慢慢褪掉,导致底色在褪掉某一颜色后,色相也发生了变化,于是便由灰褐色变成灰蓝色,如T.2(6-6);或者邮赭色变成豆绿色,再变成灰蓝色,如编66。由于这种变色票是真票,在褪掉某种颜色成分后,版别特征依然完好无损,只是色彩变淡而已。由此,也会给人一种错觉,感觉邮票图案更“鲜艳”了。如T.2(6-4)在褪去复合油墨中不稳定颜色成分后,就产生了变色后邮票图案更“鲜艳”的情况。
广西大新县桃城镇伦那路135号覃建辉  集实寄封片     邮编:532300

124

主题

1952

帖子

74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7 14: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文转自 http://www.ybk58.com/view/T_zyp/20150630/15259.html  邮币卡58网站,文章作者说的很实际,自己说说个人认为。  中国珍邮为什么都在以前现在为什么没有,国内邮书不论邮政还是个人出书都用价值高昂邮票来吸引人购买,新人购买后就不停买新邮和集邮者那样买希望买到珍邮,事实上都上当。 现在邮政 集邮报刊不知道什么原因对新发现的这么冷漠和冷处理?   就那邮票错色方面来说显微镜加学印刷知识就可以,还要说或者去研究颜色方面化学知识只有研制颜料才需要。
广西大新县桃城镇伦那路135号覃建辉  集实寄封片     邮编:532300

124

主题

1952

帖子

740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0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18: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位朋友能可以给我灌水,自己对知识很饿!
广西大新县桃城镇伦那路135号覃建辉  集实寄封片     邮编:53230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Archiver|手机版|中外集邮论坛 ( 粤ICP备06082285号 )

GMT+8, 2024-4-25 05:02 , Processed in 0.118087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