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集邮报》王剑智</P>
< align=left> <BR> 澳大利亚世界邮展特点之一是邮政史展品多而质高,并延续了一个趋势,就是史前邮政历史邮集越来越受到重视,奖级都不俗。邮展中,中国史前邮政历史邮集有三部,都获得了金奖,其中一部加特别奖,另外还有一部大镀金奖也涉及到中国史前邮政史。这四部邮集是:中国香港蔡昌道的《澳门贴票前邮政史1616-1862》,8框,金奖;中国香港区德仁的《早期进出经转香港中国邮路》,8框,金奖加特别奖;加拿大Sam Chiu《中国开放:广州1801-1856》5框,金奖;日本大坊光博的《中国开放1745-1897》,5框,大镀金奖。<BR><BR><BR> 邮集点评<BR><BR> 《澳门贴票前邮政史1616-1862》(以下简称《澳门邮集》),出自名家之手;第一件展品就是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从澳门寄至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函件,内附原信,是当地教会修士请示一位修士逝世后如何处理其遗产的事宜,这件也是整个邮展中最古老的邮件。<BR> <BR> 随后作者展出数件18世纪的函件,然后按葡萄牙、法国、英国、美国及其它地区邮路来开展,至1862年为止,大抵因为该年香港邮局正式发行了邮票,邮件有了专职机构负责,而不再依靠远航的船长兼带。<BR> <BR> 这部邮集,起止时间都较其它三部邮集早,起点高,出手不凡,他日应有争夺大金奖之实力。值得注意的是有好几件在通商口岸由forwarder转递的邮件,亦盖上了相关的戳记,forwarder为何,国内邮集界尚未有讨论,是否可译为私营转递所?<BR><BR> 区先生的《早期邮路》邮集,以1753年起的数件法文书信起首,依次展出各地之邮路,其后几框,已进入了贴票时期。同样参观了邮展的区先生告诉我,准备要逐步把贴了邮票的信封替换下来,代以不贴票的邮品。<BR><BR> 邮集以法国在华商人邮件起首,十分符合历史的进程。西风东渐,葡萄牙人开风气之先,纵横四海,欧洲列强无法匹敌,葡萄牙人租借澳门,在东西方贸、易占有垄断地位,因此,葡萄牙教士的信件顺理成章成为民间收藏最早的东西方通信实物。18世纪,荷兰人也十分活跃,可惜未见有较早的东西方通信实物。<BR><BR> 法国商船在18至19世纪期间的东西方贸易中十分活跃,而法国的势力在拿破仑时期达到颠峰。所以《早期邮路》和《中国开放》邮集都以法国在华商人信件起首,并非偶然。<BR><BR> 19世纪的英国,在国际政治中占有绝对的支配地位,通过多次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门户,夺取了香港,确立了通商口岸,在中国的通商和借款融资中,占有很大的份额。因此,19世纪中叶,英国军人和商人在东西方通信中的比重,自然大大地增加。<BR><BR> 早在1757年,乾隆皇帝就下旨让广州十三行专管东西方贸易,广州成为西方商客云集之地,日后成为通商口岸之一,比其它口岸也更老资格。《广州》邮集所涵盖的历史时期,也大概是从马尔戛尼使华、鸦片战争、五口通商至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与其它邮集不同,本集是按历史时期划分展出,如第三框就是1839-1842年鸦片战争相关的信函,历史现场感特别强烈。<BR><BR> 《中国开放》邮集除了起首的1745年法国商人信函是个亮点,第一框是贴票前邮政以外,其余四框是各国客邮的商埠邮政,精品不多,未能得到更高奖级也在情理之中。本集以1897年大清国家邮政建立之时为时间下限,总的来说较前三部为晚。<BR><BR><BR> 问题探讨<BR><BR> 第一、 东西方贸易早期通信算不算是中国早期邮政史一部分呢?<BR> <BR> 租借澳门、割让香港、五口通商,都是中国历史中屈辱的一页,但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部分,因此也是中国邮政史的组成部分,而这部分又与后来的"客邮"(外国在华邮政)、商埠邮政有别,客邮和商埠邮政有侵犯中国主权的性质,隶属于外国邮政,但早期中西方通信,基本上是托交商船船长传递,到了欧美以后才进入当地的官方邮政系统。这些来华邮件,起迄地在中国,由商船传递,反映了当年中国外贸和对外通信的历史,甚至曾通过中国人手中传递,是否值得中国的邮学家好好研究呢?收藏与否,视乎个人的喜好和选择。但我们对自己的过去,却不能不研究,而将发言权拱手相让。<BR><BR> 第二、 贴票前邮政史邮品的展示问题<BR><BR> 长期以来,我国邮界囿于邮政史就是展示邮资、邮路、邮戳的固有观点,没能跳出这框框,认为尽量应该多展示贴邮票的邮品。哪怕办不到也尽量要沾上边,其实不然。<BR><BR> 前文说过,《早期邮路》邮集的作者准备以贴票前的邮品替换掉贴邮票的邮品,整部邮集没有一件贴邮票的邮品也照拿金奖不误,而且外国有不少邮集也如此。我就此事咨询了澳展评审委员会秘书、英国皇家邮学会前会长祁度(Francis Kiddle)先生,他直截了当说了句西方谚语:"Rules are made to be broken"(规则就是要突破的),接着又说,突破规矩,开拓新领域,正是集邮乐之所在。只要贴题,不贴邮票的邮品,绝对不成问题。国际集邮联主席许少全也有一部18世纪南印度邮政史的邮集,曾在2004年香港亚洲邮展荣誉展出,也没有任何贴邮票或者显示邮资的邮品。<BR><BR> 当然,这不是说早期不贴邮票的邮品就一定受欣赏,同样在2004年香港亚展,就有一部英国1840年邮资划一的贴邮票前邮政史的邮集,年代够古典,英国的重要性也不待言,但由于邮品缺乏珍罕性,此邮集连金也未沾上。国际评审行家能手的眼光是雪亮的,在英国,这时期的信封,普通的零售仅数英镑,无珍罕性兼可复制,自然得不到青睐。<BR><BR> 我国邮驿历史悠久,不贴票的邮品种类也很多,我认为,不妨大胆采用,但必须考虑到珍罕性;如果仅选用时期较晚,珍罕性一般的邮品(如后期的民信局、侨批),也是不讨好的。<BR><BR></P> |
|